!帮朋友问诊
我的一个中医朋友,快50岁了。最近,我对他讲起了刘氏师徒的点滴,对此他想让我代他,在论坛里求诊一病人。
患者男,25岁,平素体质较好。
大概08年夏秋之际得病。
肚子大(主要是心下硬,满,胀),胸中烦,不畏寒,身热,恶热,汗出多。
口渴,饮水多仍不解渴。舌肥大,舌上白苔多。辗转难眠。小便微黄。
一年多来,有轻微便秘,但偶有下利发生。
下利有时接连三四天,下利时,并没有明显不舒服的感觉,不觉腹中疼痛,下利一天一次。 没有脉诊,四诊不全。 热在上焦,里有水饮,阳明太阴属厥阴???用药不懂..谢谢 我这个中医的朋友 脉诊水平我是知道的 大概不能做最好的参考
脉弦 有力 发汗后腹胀满厚姜半甘参汤主之,
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,消渴者五苓散主之。
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渴,心烦,不得眠,猪苓汤主之。
阳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与猪苓汤;以汗多胃中燥 ,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。
六纲辨证:痞,滞,饮。阳明太阴。
厚姜半甘参汤+五苓散。 痞证要分清病机。泻心汤类为热多饮少,此患者口渴,饮水多仍不解渴,舌肥大而白苔,伴下利,小便微黄,该为饮多热少之痞证。水饮多,上逆结于心下,上焦之热不能下达,则胸中烦燥,显上焦阳明湿热,同时水饮不化津液而口渴多饮。
表面上看,有栀子豉汤类,泻心汤类(黄连汤),五苓散等方证可以应用。但凡用栀子汤,病人旧有微溏者,不可与服之。泻心汤类又治相对热多饮少之痞证。此患者虽有阳明热,但从舌脉下利等辨证,病机应为水饮不化,上焦蕴积所致。
“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;与泻心汤,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烦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”
故先当与五苓散化水饮治其痞,可望气化恢复,津液得生化而湿热除。若未尽,再以阳明(栀子豉汤类)或太阴随证治之。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术 于 2010-7-3 17:43 编辑
此例患者腹胀满明显,汗出多而气独显,赞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与五苓散合方,比较切合病机。 辨得好! 本帖最后由 周利林 于 2010-7-3 23:34 编辑
饮阻而气化不利甚为明显,生姜泻心汤化饮辛苦开痞之力强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,为何不用生姜泻心汤合五苓散?
胸中烦,不畏寒,身热,恶热,汗出多,口渴,饮水多仍不解渴。---如再加上“脉弦 有力”阳明外证应当成立,不能排除热少啊。 “ 饮水多仍不解渴。舌肥大,舌上白苔多”---夹杂有太阴饮阻
如此似乎正合泻心类方的病机。
望旨教! 肚子大(主要是心下硬,满,胀),这个是主诉,气滞。
口渴,饮水多仍不解渴。舌肥大,舌上白苔多。辗转难眠。小便微黄。水饮不化津液。
心下硬是水痞。
生姜泻心汤证干意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下利,此病人还有有轻微便秘,但偶有下利发生。
方证不是很对应。另外生姜泻心汤阳明太阴,属厥阴,此案阳明太阴不属厥阴。没有厥阴的寒。 生姜泻心汤+栀子厚朴汤+栀子豉汤
生姜40 黄芩30 黄连10 生旱半夏40
白人参30 炙甘草30 干姜10 大枣30
栀子30 厚朴40 枳壳40 淡豆豉50
水煎服4剂。 谢谢 各位老师!! 好象木防己汤更对症。
膈间支饮,其人喘满,心下痞坚,面色黧黑,其脉沉紧,得之数十日,医吐下之不愈,木防己汤主之。虚者即愈,实者三日复发,复与不愈者,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。
木防已汤方
木防已(下水饮:主要是心下硬,满,胀\口渴,饮水多仍不解渴。舌肥大,舌上白苔多。) 石膏(清热:身热\胸中烦) 桂枝(汗出) 人参
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
木防已 桂枝 人参 芒硝 茯苓 12# 许家栋 许师兄的实际水平我了解,兄长的方案值得大家深思其中道理,不可轻视之。 谢师兄指点纠正 此人按照许老师的方子服用四剂药,病人打电话基本痊愈 谢谢许老师 学习了 学习了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