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中医、业余爱好者、江湖游医的概念界定
民间中医、业余爱好者、江湖游医的概念界定中医界到目前为止,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比现在更混乱的了,比如,正统经方学术,人才缺乏,时方学术,也是青黄不接,甚至西化严重。加上各路江湖人马,纷纷出炉,利用中医名义,干着些败坏中医名誉和学术的勾当,以求得巨大利润,在这中医生死存亡之秋,这样的医界环境,不得不令我们中医人士担忧,因此,为了让人们对中医界有个大概的认识,对一些自称中医人的身份有个辨别,我们有必要公开说明一下:
1、官方的中医,吃政府俸禄者,过去古代叫做“医官”,现在就是指在公立医院有正式编制的执业医师。这个不必解释,大家都会明白。
2、民间中医,过去古代,从唐朝一直到清朝,医事制度规定,指的是户籍上带“医”的字样的祖传“医户”,甚至不得参加科考,只能代代相传,政府给予行医资格,在民间开业,也可以参加历年举行的医官考试,求得功名。史书上称“民间”医户,管理是很严的。
而现代一般对“民间中医”的界定是:民间中医系指非公立的,以师承、家传、自学等非正规中医学历教育形式掌握中医药理论、方药、正骨、针灸等治疗方法,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个体执业者。
大家看清楚,“民间中医”指的是政府承认的,个体开业的,有资格的中医师。
这个,和古代的医户资格相类似,都是个体医师。
这个称呼,不是随便叫的。
3、业余爱好者,这个人群很大,是中医事业的热情支持者和坚定守护者。其中,不乏有真知灼见的学问大家,对于有大成就者,虽然没有医师资格,但是我们也可以认定为“民间中医”,这类人,包括古代历朝政府也会给破格资格认定的。
而其余的广大爱好者,所真心寻求的,是掌握医学知识,甚至拜访名家,用自己所学,为自己、为家人,乃至为朋友和社会提供健康帮助,真心好学,谦虚谨慎,从不制造谬论和邪说,从不指指点点,说三道四,主动维护中医形象和声誉,他们为中医的立足和复兴,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,功绩难没。
4、江湖游医,目前这个群体十分庞大,喜欢以“民间中医”称号自居,不务正业,不学道德,看了几天医书,就以为天下无人,到处周游列国,开始制造歪理邪说,对有资格的专业人指手画脚,肆意泼妇般谩骂,每日在网上游手好闲,如日本浪人一样,到处指责和捣乱,甚至耍出无赖嘴脸,不知羞耻。在生活中,对病人草菅人命的做各种试验,用歪理邪说去害人敛财,俨然成了一个真中医,成了中医大师级的人物,把自己看成了中医的代言人。我们管这类人,叫做“假中医”、“江湖游医”、“医痞”、“中医旁客”。这类人,严重污染了中医环境,破坏了中医名誉和形象,被明者慈心呵斥后,嗔恨心和嫉妒心顿然狂起,废寝忘食的进行诅咒和诬陷,这类人,还算可以,我们专业人士还可以对其慢慢引导和教育转化。
但是,更为可怕的是,这里面有一部分人,除了具备上述行为之外,更加利用江湖手段,制造“天医”、“神医”,搞能掐会算,自以为是几百年才出来一个的大圣人,利用中医大师名义,笼络一些不明真相的粉丝和一些“小”江湖游医,俨然成了“黑宗教”网络,去坑骗大众,大肆敛财,明着说是拯救中医,实则是妄想当世界中医的领袖或者救世主,暗度陈仓,欲亡我中华传统中医之心不死。
5、官医从犯。还有部分在社会上稍有资历资格的公立医院所谓专家博士,不求钻研进取,精进医业,而与江湖游医类利益勾结,沆瀣一气,为伪中医做宣传庇护,甚至提供行医条件。蛊惑民心,蒙骗大众,草菅人命,扰乱中医正常秩序,此类中医人,同样对中医界影响重大,一旦对社会和民众造成危害,当以与江湖游医类从犯定论。
希望大家看完后,能有所警醒。 正本清源啊 希望有一天中医能够正本清源,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支持!刘老师对中医界的现状“辨证分析”可谓入木三分。赞叹!
你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怕是出现了严重问题。心灵估计也受到了“二奶”、“三奶”、“丫环”等不道德理念的严重创伤,不然不会用这个邪恶理念来做比喻。按你的逻辑,如果这个人压根就阳痿、死精,根本生不出孩子,估计就得去拐骗别人的孩子据为己有吧。
我支持的,就是那些有能力而没有合法身份的“爱好者”,对他们赞叹和鸣不平,为什么要怕? 脚踏实地,做中医的忠实爱好者 学习了,谢谢刘老师! 中医要正本清源. 谢谢刘老师! 哎,俺是业余爱好者 很是钦佩王肯堂、徐灵胎等人。
王肯堂从高位退休后,朝庭给他退休金,他却觉得心有不安,退吧,不合情理。最后将这笔钱拿来出版医书,真可谓功德无量。
录:徐大椿自叙
医,小道也,精义也,重任也,贱工也。古者大人之学,将以治天下国家,使无一夫不被其泽,甚者天地位而万物育,斯学者之极功也。若夫日救一人,月治数病,顾此失彼,虽数十里之近,不能兼及。况乎不可治者,有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,其道不已小乎?虽然,古圣人之治病也,通于天地之故,究乎性命之源,经络、脏腑、气血、骨脉,洞然如见,然后察其受病之由,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。其中自有玄机妙悟,不可得而言喻者,盖与造化相维,其义不亦精乎?道小,则有志之士有所不屑为,义精,则无识之徒有所不能窥也。人之所系,莫大乎生死。王公大人,圣贤豪杰,可以旋转乾坤,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。一有疾病,不得不听之医者,而生杀唯命矣。夫一人系天下之重,而天下所系之人,其命由悬于医者。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,其任不亦重乎?而独是其人者,又非有爵禄道德之尊,父兄师保之重。既非世之所隆,而其人之自视,亦不过为衣服口食之计。虽以一介之微,呼之而立至,其业不甚贱乎?任重,则托之者必得传人;工贱,则业之者必无奇士。所以势出于相违,而道因之易坠也。余少时颇有志于穷经,而骨肉数人疾病连年,死亡略尽。于是博览方书,寝食俱废。如是数年,虽无生死骨肉之方,实有寻本溯源之学。九折臂而成医,至今尤信。而窃慨唐宋以来,无儒者为之振兴,视为下业,逡巡失传,至理已失,良法并亡,惄然伤怀,恐自今以往,不复有生人之术。不揣庸妄,用敷厥言,倘有所补所全者,或不仅一人一世已乎? 古代医事制度大体从周代开始确立,其后历代不断演进,唐宋时期逐渐完备,但至清代基本上相互因袭无重要变迁。
在医学教育方面。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一般是师徒传授或私淑学习。至隋唐后,发展成为制度健全、分科和分工明确的医学教育机构。由各朝代太医署、太医局、太医院等负责管理。比如唐代医学部分就有医、针、按摩、咒禁等四种,以医科为最大,培养的绝大部分是临床医生。各州府也设医学,有医药博士任教。
医学教育,自古就有,历代重视且管理完善。无论官方还是地方民间,从医者要经过系统全面的学习。
医事考核方面。唐代,太医署考试登用人才。上选的充当御医,其次派去州府任医学博士官职。考试比较严格,有博士主考的月试、太医令丞主考的季试,年终则由太常寺卿、少卿总试。学习九年不及格者,令其退学。
宋代,太医局新生入学,经太医保举,听读一年后,考试及格者补为正式生。医疗失误多者,太医局酌情予以责罚,甚至开除学籍。
元代,医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可直接擢用,或由科举选录。
明代,太医院学生由医户子弟选入,称医丁,学习3~5年,每季考试一次,三年总考,成绩合格者送礼部选用。
清代,太医院学生由医官子弟保送,学习三年期满,由本院堂官在所学课程中出题考试,合格者经礼部复核录取的为医士。民间习医者,令其学习《内经注释》、《本草纲目》、《伤寒论》,医理精通者,呈报巡抚,发给证书赴太医院考试,成绩优良者授以吏目、医士。
由此可见,中国历代就有严格的医事考核制度,相当于现在的医师资格认证,不管是官医还是民间中医,都要“持证上岗”。
医疗法律方面。历代医疗法制也同样严格。例如唐代就有“诸以毒药药人及卖者绞,即卖买而未用者,流二千里;若堪以杀人者,虽毒药可以疗病,买者将毒人,卖者不知情不坐” 、“诸医违方诈疗疾病而取得财物者,以盗论”,还有如“合药不如本方”者,如出现医疗事故,最高可以处绞刑。等等。
通过以上列举,现在我们可以质问:谁说古代医事管理不严?谁说古代行医自由?谁说古代可以无证行医?谁说古代医疗事故无法可依,可以肆意妄为?相比之下,以古镜鉴,却是我们现代的中医出现了很多问题。
民间中医这个概念,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甚明了,甚至有人故意歪曲模糊概念。江湖游医,巫医和野郎中之类,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医学教育,也没有经过国家医事管理部门考核,又不属于民间世袭传承,游走江湖,宣扬巫术迷信,乘鱼龙混杂而滥竽充数,骗人敛财,祸害中医,一旦出现事故,将会罪加一等。 刘老师"悔人不倦",受教了 学习了,谢谢刘老师 顶起,支持刘老师你:victory: 支持!刘老师对中医界的现状“辨证分析”可谓入木三分。赞叹! 支持拨乱反正 学习了,谢谢刘老师 刘师分析的很透彻 中醫同道何時才能正統?
支持劉師! 老师所言,果然一针见血,可惜当今大势,我等奈何? 《<伤寒论>师承课堂实录》出版了!
顶起,支持刘老师你 写得很到位,一针见血!佩服 《<伤寒论>师承课堂实录》出版了!
顶起,支持刘老师 如今江湖游医泛滥,医官技术粗糙,导致中医名胜败坏 一针见血,相当犀利 学自己所能学,做自己所能做
支持刘师 听说刘师又出一本关于伤寒论的新书,只是不知在那可以买到?那位学友可以告知:770929290多谢了! 业余爱好者,这个人群很大,是中医事业的热情支持者和坚定守护者。其中,不乏有真知灼见的学问大家,对于有大成就者,虽然没有医师资格,但是我们也可以认定为“民间中医”,这类人,包括古代历朝政府也会给破格资格认定的。
而其余的广大爱好者,所真心寻求的,是掌握医学知识,甚至拜访名家,用自己所学,为自己、为家人,乃至为朋友和社会提供健康帮助,真心好学,谦虚谨慎,从不制造谬论和邪说,从不指指点点,说三道四,主动维护中医形象和声誉,他们为中医的立足和复兴,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,功绩难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