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参与,补齐方证标准:调胃承气汤证
二九、伤寒,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、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;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;若胃气不和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;若重发汗,复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七○、发汗后,恶寒者,虚故也;不恶寒,但热者,实也,当和胃气,与调胃承气汤。
九四、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,必先振栗,汗出而解;但阳脉微者,先汗出而解;但阴脉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调胃承气汤。
一○五、伤寒十三日,过经谵语者,以有热也,当以汤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当硬,而反下利,脉调和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脉当微厥,今反和者,此为内实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。
一二三、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满,郁郁微烦。先此时自极吐下者,与调胃承气汤;若不尔者,不可与。但欲呕、胸中痛、微溏者,此非柴胡证,以呕故知极吐下也。
二○七、阳明病,不吐不下,心烦者,可与调胃承气汤。
二四八、太阳病三日,发汗不解,蒸蒸发热者,属胃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。
二四九、伤寒吐后,腹胀满者,与调胃承气汤。
调胃承气汤方
大黄四两,去皮,清酒洗 甘草二两,炙 芒消半升
右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芒消,更上火微煮令沸。少少温服之。 真心希望大家能够补齐这些方证,我只是初学者,没有临床经验。
先交作业:
1、特征症状:腹微满、不大便。
2、主要症状(阳明里实轻证):发热、不恶寒、汗出、口干、口渴、心烦。
3、可伴随症状:胸痛、温温欲吐、大便反溏或易饥、或咽喉肿痛、口舌生疮、口臭。
4、舌苔脉象:舌苔黄干燥,脉实或滑数,脉沉取略显不足。 学习了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