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天风云 发表于 2010-4-28 10:09:37

病案请讨论

日常病案摘录:胃脘烧灼胀疼


杨※娥    女50岁    地址:略    (534本)
初诊:2009-9-20
    胃脘烧灼胀疼八九日。询多年胃炎病史,时愈时发,经常每于晚间身体感觉烧热,不能覆盖手足,至黎明方已。纳中,平素便溏二日一行,夜尿三次,二便均有灼热感。形瘦黑,唇红。脉象左短缓
模糊,右关尺弦硬,寸不足。舌瘦红,苔少而干。

开宝马摆地摊 发表于 2010-4-28 12:34:58

胃脘烧灼感——阳明热
晚间身体烧热——卫气夜行于阴,阴气不足,故发热
便溏,夜尿三次,二便灼热——太阴湿
处以麦门冬汤合猪苓汤
麦冬70 半夏10 党参10 生姜15
猪苓10 茯苓10 泽泻10 滑石10
阿胶10 甘草10 大枣6个

医者仁术 发表于 2010-4-28 13:09:57

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病 痞证
生姜泻心汤+葛根

幸福玻璃 发表于 2010-4-28 14:02:13

阳明湿热黄连汤

彰机堂主 发表于 2010-4-28 21:12:42

厥阴!

这个病案脉诊有问题!

ymljd001 发表于 2010-4-29 08:19:49

枳实栀子豉汤,一剂就能见效。有过这方面的治案。

周利林 发表于 2010-4-29 22:09:50

阳明热夹杂有水饮,且有津伤

竹叶石膏汤

不知对了多少?

jfsj 发表于 2010-4-29 23:22:14

病案采集不完全,脉诊不知道是不是准。
从症候群分析:有以下几个方剂应用的可能。
1 葛根芩连汤
2栀子干姜汤
3百合滑石汤
4干姜甘草汤
总的来说这个病人有明显的湿热,也就是说介于 白虎汤证与调胃承气汤证之间的那个阳明证。
胃气有点虚,津液也不足........
      我分析总的来说病还在中上焦,用 栀子干姜汤+干姜甘草汤 比较合适。
请大家指点!

jfsj 发表于 2010-4-29 23:25:09

就因为他那个脉的问题不咋的,不然的话葛根芩连汤是比较适合的
:lol

ymljd001 发表于 2010-4-30 11:05:12

第393条:大病差后,劳复者,枳实栀子豉汤主之。若有宿食者,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,服之愈。
枳实栀子豉汤方:(方剂组成)炒枳实10克,栀子10克,香豉18克。

(胡希恕验案)刘某,男,30岁, 1966年初诊。胃脘疼痛四五年。伴见汗出恶风,左臂疼痛,胸胁满闷,脉弦滑,左浮细,证属表虚挟腹肌不和,予桂枝加芍药汤:桂枝10克,白芍18克,生姜10克,大枣4枚,炙甘草10克。结果:上药服五剂胃脘痛减,仍感胸脘堵闷或灼热,与栀豉枳实汤继调服而解。

楚天风云 发表于 2010-4-30 13:52:56

这是转自铁杆网的孙曼之老师的一则病案摘录:胃脘烧灼胀疼


杨※娥    女50岁    地址:略    (534本)
初诊:2009-9-20
    胃脘烧灼胀疼八九日。询多年胃炎病史,时愈时发,经常每于晚间身体感觉烧热,不能覆盖手足,至黎明方已。纳中,平素便溏二日一行,夜尿三次,二便均有灼热感。形瘦黑,唇红。脉象左短缓
模糊,右关尺弦硬,寸不足。舌瘦红,苔少而干。
处方:
      黄芪15克白芍10克石斛10克炙甘草5克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水煎服,三剂

二诊:2009-9-24
    胃脘灼热疼痛显减,尿灼亦减轻,大便也不灼热。现腹鸣气块走窜,口干,时头晕,左胁下拘胀隐痛,常感胆怯。
处方:
      上方加川楝子10克、党参10克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水煎服,六剂

楚天风云 发表于 2010-4-30 13:55:04

这是孙老师的按语:
      本案除了胃脘灼热胀痛以外,尚有身体烧热感,手足尤甚,以至于晚间不能覆盖手足。手足为脾胃所主,阴虚则生内热,晚间为阴时,故晚间灼热为重,患者平素大便溏,夜尿频,则脾气虚弱可知。由此可知本案为脾胃气阴两虚无疑。征之以脉象右手弦硬,舌瘦红苔少而干,唇红,为阴虚肝旺;左手短而模糊,显见气虚。故以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,平肝滋阴,又以石斛清补胃阴,黄芪益气升阳。二诊以左胁下拘胀隐痛,腹鸣气块走窜,均为肝气克乘脾胃表现,故再加川楝子平肝理气,心虚胆怯为心气不足,又加党参补心气。本案用党参补心气只是考虑到患者的经济状况,并不符合常规用法,因为党参是以补胃为长,而补养心气本来是应该用人参的,本案不足以为法,这是应该注意的。

jfsj 发表于 2010-4-30 14:25:08

本版块是刘师经方理论临床探讨的地方,请不要弄些乱七八糟的时方的东西在这里炫耀!:@

qqqxxh 发表于 2010-4-30 16:37:26

不参与了   洗脑要紧

水云袖 发表于 2010-4-30 18:52:39

加紧学习

小处学医 发表于 2010-4-30 20:17:30

我觉得都是热症啊。。。葛根双黄汤

eukijohn 发表于 2010-5-1 23:05:27

管他谁的医案,来学经方辨证,仍希望看到本门众师兄们的六纲五症辨证

钱子 发表于 2010-5-2 10:40:08

若按这书面的病案,我觉得该病属厥阴无疑,可往泻心汤类考虑…

楚天风云 发表于 2010-5-3 10:07:49

回13楼:不是炫耀,管他谁的医案,来学经方辨证,仍希望看到本门众师兄们的六纲五症辨证

沈杰--回归三坟 发表于 2010-5-3 13:05:11

虽然说这里是经方版块,不应发类似的时方病案。不管怎么样,可以对比一下疗效,说一下此病案。
黄芪15克白芍10克石斛10克炙甘草5克。上方四味,有两个药对,黄芪配石斛,白芍配甘草。
(废话略过|)。。故以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,平肝滋阴,又以石斛清补胃阴,黄芪益气升阳。
这阴也补了,阳也升了,怎么患者又“现腹鸣气块走窜,口干,时头晕,左胁下拘胀隐痛,常感胆怯。”为什么出现上述症状? 有两种可能。一是一诊用药不当,以致生变。二是搜集病史草率,漏诊。
说明没彻底辨证准确,此医案成了良好的反面教材。别看到胃烧灼感减轻了以为就是有效了,杯水车薪不说,还添加了许多麻烦,有麻烦了再其他川楝子来再添其乱。结果只能是越加越乱,越治病越不好。
若用经方仅一剂厥阴方就可以解决上方十剂都解决不清的问题。(绝对效果立竿见影!)
遇到口干了就滋阴,补阴。还气阴两虚。。 先不论时方这些,关键是效果在经方人看来实在是不敢恭维,成了典型的错案。用苦寒来坚其阴,用辛来开其痞,才是正治。
在经方人看来,三剂生出如此多变症,完全是个失败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病案请讨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