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五苓散的疑问?
在伤寒论71条中,关于伤寒论的服法,“。。。上五味,捣为散,以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汗出愈.....”这里“以白饮和服方寸匕”是什么意思呢?刘老师书上关于五苓散第116页“.......凡是见到水湿不化津液的,都可以灵活运用,偏寒的加热药,偏热的加寒药,....”那么,是不是三阴症都可以加上干姜混一下呢? 这里“以白饮和服方寸匕”是什么意思呢?
“白饮”是指白开水,“方寸匕”是古时用来量装药末的器具,1方寸匕约2克左右。
用白开水送服约2克的五苓散药粉。 是不是三阴症都可以加上干姜混一下呢?
根据症候来定,先定六纲,再定方证,然后定药症加减。三阴病的加药不一定要加干姜,按药症(药物所对治的症状)来加。 明白了,谢谢老师! 谢谢明白细致的讲解,我也学习了呵呵 学习下 下次就知道了 谢谢讲解 学习了,谢谢 这里“以白饮和服方寸匕”是什么意思呢?
“白饮”是指白开水,“方寸匕”是古时用来量装药末的器具,1方寸匕约2克左右。
用白开水送服约2克的五苓散药粉。
地平线 发表于 2010-4-16 15:27 http://www.zhongyi999.com.cn/bbs/images/common/back.gif
五苓散、三物白散、四逆散、半夏散都提及白饮和服,白饮历来解释为米汤,是取其和缓之性,使药物留恋于病所,发挥最大效力。又用其甘温之性,和胃,益津气。 学习了,谢谢 学习了! 个人感觉,
这个白饮还是白开水的意思。
饮或者白饮在晋唐以前基本上是酒或者白水的意思。
譬如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;时晚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”,
还有“浮一大白”等;:
白饮作酒的代名词一直延续到后代,如明诗“黄金掷买倾装得,白饮分餐趁舶归。”
“半生不復作鲸吞,白饮无红搅不浑”,这都是说酒的;
而晋代的《搜神后记》:“又有草屋,中有二人对坐围棋。局下有一杯白饮。坠者告以饥渴,棋者曰:‘可饮此。’遂饮之,气力十倍。”这是说水的。
综合条文和伤寒论的用词习惯来看,仲景一般把米汤称为粥,比如桂枝汤后的啜粥一升等;
更有说服力的还有三物白散后服法:
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(去皮心,熬黑研如脂) 贝母三分
【煎服方法】 上三味为散,内巴豆,更于臼中杵之,以白饮和服,强人半钱匕,羸者减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。不利,进热粥一杯;利过不止,进冷粥一杯。
可见,这个白饮不是米汤(粥)。 白饮,据汉语辞典解释,有三层意思
(1)、清水
(2)、米汁
(3)、白酒
个人认为:古人吟诗对弈,总离不开酒、水,白饮作为“酒”“水”的解释出处甚多,如老师所举的例子。至于米汁,实在没有可以寄情的意境,以至诸家无注。
“白饮和服”:《医垒元戎》作白米饮。以白饮和服,也有桂枝汤啜粥之义。
再看服法原文:上五味,捣为散,以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多饮暖水,汗出愈。如法将息。
如果白饮是白开水,后面为何又来一句多饮暖水?何不写为多饮白饮?可见,白饮和暖水(白开水)还是有区别的。在此既然不能解释为酒,也和清水有区别,则只能解释为米汁。
呵呵,个人愚见! “再看服法原文:上五味,捣为散,以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多饮暖水,汗出愈。如法将息。”
散剂,用水调和,不会呛嗓子,便于服用。服后,多喝热水,帮助汗出。
我看,大家读条文,都喜欢把问题复杂化。 《仲景临证传知录》:“白饮”,注解多为米汤,其实是南阳的一种饮食,将面条加入白开水中煮熟后捞出,配菜食用,而煮面条的汤,就是“白饮”,有养胃气、滋胃阴之功。
《齐民要术》作“米汁”。 白饮和服,不方便做米汤的,也可以蜂蜜调服,实在不方便的,可以用水调服,不必拘泥。 经老师这么一解释,再明白不过了。
照着做就行,不必费思量了。 师父解得透彻,
学习了。 “白饮”是指白开水,“方寸匕”是古时用来量装药末的器具,1方寸匕约2克左右。
用白开水送服约2克的五苓散药粉。
哈哈...我还以为是全部倒下去加水服呢...吓我一跳...差掉就出事了... 受教了
页:
[1]
2